关于影视行业的一些问题的杂谈
首先说明:这是以前在论坛中发过的一些片段,现在重新整理编校,把我了解和知道的一些问题,以及我的一些看法写出来,供大家修正。
再次声明:我不是专家,只不过机缘凑巧进入了这个行业。
我不是电影理论工作者,想做理论探讨的朋友,可以到书店多买一些资料,自学就可以了。
在这里,我只是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一些看法和想法,以及我认为可行的方法或方式提出来,供大家参考。
知己知彼,是古时候的人劝说要实施某项计划的人,要充分了解自己所要进入的领域,同时对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面的条件也要能有充分地考虑。任何一个行业都拥有自己的领域,并形成大大小小的圈子。当你要进入其中的某一个圈子,对他的游戏规则和生存状况,如果是一无所知的,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。
一、现在中国的影象现状是:
(1)电影
国有电影企业控制着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,每年拍摄的电影不足100部;大的民营公司控制着部分的社会资源,他们通过人脉经营,每年拍摄30—40部电影;小的公司(基本是文化影视公司)处于项目经营阶段,依附国营公司,每年的全国生产量在60—80部。同时,这三类公司都对电视剧的生产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(2)电视剧
央视、省级电视台为自播节目制作;各大国企电影公司为电视台制作;民营影视公司为电视台制作;文化公司以项目经营的方式为电视台制作。没改革前,每年报审电视剧8万集以上,能完成后期制作的在3万集左右,电视台能够播出的没年不足1万集。制作电视剧的主要阵营,是前3类部门,约占总量的65%。
(3) 电视电影
基本隶属中央台6套独家经营,其经营模式是其他电视台无法比拟的,但剧本审查比较烦琐。每年的生产辆可以达到200部,但很多的份额已实际分配给国有电影企业和大的民营公司,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在各个文化公司之间竞争。
06年预计完成电影、电视电影将接近500部。
(4) 业人员。(忽略领导和机关)
高端:编剧、导演、摄影等,不足千人。
低端:千万人的庞大行业。
二、影象制作的流程:
剧本——报审——建立摄制组拍摄——发行——收回投资——放映。
在这里,尚没有涉及拍摄资的需求。而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累积,导致一个作品从剧本构思到和观众见面,实际要有20—24个月。
从这些表面现象可以看出,制作一部电影或电视剧,是非常不容易的,而一个剧本能够从纸上文字变成影象作品,对平常人来说,可以说机会更加的非常渺茫。
但什么样的剧本能侥幸被拍摄成影象作品呢?难道就没有机会了吗?不是的,大家也非常清楚这一点,世界上所有的电影、电视公司都非常、非常的需要剧本,没有剧本,他们连一分钱也不敢投入,这就是希望。
很多人都问,什么是编剧?什么人具备编剧的资质?
我认为,编剧首先是编,然后才形成了剧;能编的人,才能成为编剧。就像东北人说的,能忽悠,才能成事;不忽悠,谁上你的当?然做为编剧忽悠谁呢?不是制片公司,也不是导演,他们都是一伙的,他们集体要忽悠是观众,只有愉悦了观众,这些人才能有饭吃,有荣誉。用很普通的话来形容这一过程,就是从剧本的第一个字开始,就是在布局,就是一个“千术”的开始,而PK的双方就是编剧和观众。
那怎么开始呢?
一、 选题,对题材的甄别。
编剧和小说家不一样。小说家只操纵文字的组合和排列,把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感受宣泄出来,人们再通过文字感受作者给我们展现的精神或物质世界;而编剧要在小说家的基础上,通过他人的二度创作形成影象和声音,才能传达给观众。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,受众群体一个被称为读者,一个被称为观众。
目前在影视行业存在着以下的几种创作方式:
(1) 绝对原创型:完全通过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学识,独立完成的。
(2) 日历型创作:通过查阅日历的纪念日,重现历史的。
(3) 小说改编型:对有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小说或其他作品改编的。
(4) 间接原创型:参阅成功作品移植本土再创作的。
(5) 命题创作型:接受指派刻意而为之的。
(6) 行业创作型
结合这几种类型创作方式和国内制作公司特点,可以看出:
绝对原创型的作者,基本上属于民间。
日历型创作的作者,基本上是有一定资质和声望的非职业电影编剧,其作品支持来源与政府。
小说改编型的作者,基本上是根据导演或制片人选择的小说或其他作品,与导演共同创作的。
间接原创型的作者,基本上是与电视台有一定的默契合作,制造快餐文化的。
命题创作型的作者,基本上是国有电影公司委托创作的,属职业编剧。
小说、电影剧本、电视剧本,三者是有区别的,但又都融汇了小说的创作技巧,简单入门的说法,是要具备:
电影剧本:中短篇小说结构的严谨性和绘画技巧的融合,即能够用影象表达的小说。
电视剧本:长篇小说的框架结构和对时间细致或纵况的用影象的表述。
从影视制作程序和创作类型,我们应该能感觉到,剧本题材的选择和时间有很大的关联性,也就是说,你选择的剧本题材要保证至少在20个月之后,能够不过时而且还保持着新鲜感。同时,我们也应该能看出来,貌似市场经济下的影视市场,谁掌握的话语权更多一些呢?